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推荐  
专家谈我国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儿防老”观念在弱化 要加快推动“适老”制度改革
2022-01-20 10:12:58  来源:中国消费商网  作者:  分享:

央广网北京1月19日消息(记者王晶)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从年龄构成看,2021年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而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9亿人,占总人口的13.5%。“2021年是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第一次超过14%,中国老龄化加深速度超出预期,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应该是中等程度的老龄化水平,但距超级老龄化还有一段时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对央广网记者表示。

养老(图片来源:CFP)

中国已进入人口学意义上的“老龄社会”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4%,这意味着中国进入人口学意义的“老龄社会”,14%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数据,是从老龄化社会跨入老龄社会的节点。

穆光宗解释说,一年增加0.5个百分点,这不仅仅是比例的上升,而且宣示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阶段,这就是中国迈入了老龄社会。而老龄化水平的提升,意味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同时也伴随着老龄问题的增加和复杂化。

陆杰华认为,从今年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会更快。因为1962年后,我国进入了一个人口出生高峰期,意味着,2022年起我国即将迎来退休高峰期,未来中国将持续面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人口结构进入老龄社会,会带来社会经济形态发生相应变化,就是进入了老龄社会的社会形态。”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指出,中国老龄化进入新阶段,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不过人口质量红利在上升,各方举措也将逐步解决养老压力。他认为,“老龄化有很多正面意义”。

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逐渐在弱化

如今,不少“90后”甚至“00后”开始着手养老规划,2021年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等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显示,九成“80后”已有自己的养老规划。而随着一些“80后”“90后”生育意愿逐渐下降,一些人也开始投资、理财为养老“储值”。

陆杰华觉得,现在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逐渐在弱化,父辈观念也相应改变,都进一步影响了年轻人的生育观。“年轻人有养老焦虑正常,现在一些‘70后’父母,也就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认识到‘养儿未必防老’。“陆杰华强调,未来养老模式是多元化的,政府为养老兜底,家庭还是养老的第一责任人。

任远认为,与老龄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形态的制度建设和经济生产方式的改革,需要加以构建和完善。当前需要加快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特别是2022年到2035年,我国将经历非常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就需要加快相关制度改革和社会建设,这个任务已经很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了。”他说。

陆杰华建议,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积极应对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的过快增长,包括养老资源配置以及其他“适老”制度的改革。

记者关注到,2022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21个部门印发《“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李邦华介绍,在普惠性养老服务方面,《规划》强调政府要支持增加供给,提出要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同时,提出落实新建城区居住(小)区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要求。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

呼吁更多关注流动人口 公共服务改革迫在眉睫

“一直以来大家对出生人口和老龄人口关注的比较多,我觉得此次公布的数据中流动人口值得更多关注,”陆杰华说,我国有3.85亿流动人口,凸显了当今中国高流动性的显著特征,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和人户分离人口的变动不可忽视。

任远分析,此次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继续明显提高,再次验证了七普表明的我国正经历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他说。

而城镇化水平在持续提高,与之相关联,我国的人户分离数量和流动人口数量,也在继续提高。任远认为,这进一步说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活性的提高,人口流动性将进一步提高。在人口的迅速城镇化和大规模迁移流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迁移和流动相关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建设,包括完成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强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的社会政策改革等。

任远还呼吁,要更多关注流动人口,因此,户籍制度及公共服务改革迫在眉睫。“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多,也表现出户籍制度和人口流动不能完全协调适应的情况。一方面意味着需要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特别是特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另一方面也应该意识到,不是所有流动人口都希望得到所在地的户籍。”因此,他建议,需要加快流出地的土地制度改革,这有利于制度上支持人口迁移流动和构建城乡发展的良好关系。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消费商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3-2019. 中国消费商网 www.xiaofeish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xiaofeishang.org 执行主编:刘可

陕ICP备20005761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