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推荐  
内置生物套治疗早真的管用吗
2021-10-09 10:50:29  来源:中国消费商网  作者:Admin  分享:

 对于大多数中文读者来说,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些冷门。

“鉴于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文化与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的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瑞典当地时间2021年10月7日, 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获得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中文译本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作品难得一觅,相关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公开数据库能检索到的少量研究文章中,就包括了2017年发表的期刊文章《国内外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研究述评与展望》。

10月8日,新京报记者对话上述文章第一作者,时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研究生的姜雪珊。姜雪珊表示,古尔纳是一位比较特别的“讲故事的小说家”,其作品故事叙述性较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姜雪珊原本计划撰写一系列研究古尔纳的文章,但因自己的身体问题未能如愿。而此番误打误撞,姜雪珊称,是自己“离诺奖最近的时刻”。

“钦佩于古尔纳深刻的人物描写”

新京报:最初是怎么了解到古尔纳的

姜雪珊:我对古尔纳最初的了解来自于我的研究生导师。2016年,我的研究生导师孙妮老师当时承担了一个国家社科项目,是关于战后英国移民文学研究的。孙妮老师圈定了一批移民文学作家,收集了相关资料,并将这个课题分成若干子课题,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我们感兴趣的子课题进行研究。我当时看了导师给的资料,对古尔纳比较感兴趣,就选择了他。

新京报:为什么会研究他?

姜雪珊:可能是导师提供的那几个作家均为女性作家,唯独古尔纳是男士。毕竟当时刚开始做研究没多久,算是误打误撞。

现在想想,运气是太好了。我之前以为自己和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时候,是住在莫言曾经居住的土地上时,还有高中用莫言的文章做阅读理解,没想到读研期间研究古尔纳,才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时候。

之前写论文的时候,我就屡屡钦佩于古尔纳深刻的人物描写,沉浸于对后殖民时期非洲人民的同情,对古尔纳宏伟的叙事观赞叹不已。此次他获得诺奖,我很高兴他的作品能够拥有全世界更多的读者。我当时也很想翻译Desertion这部作品,但是因身体原因,只能搁置。

新京报:研究了多久?

姜雪珊:从研一下学期,我便开始研究古尔纳的作品。研究生期间一共撰写了四篇关于他的文章,其中只有一篇已发表的。在写硕士毕业论文期间,因为我身患肾病,写论文期间病情恶化,最后做了肾移植手术。很遗憾因为自己的健康状况,最终未完成有关古尔纳研究的毕业论文,否则一定会将关于古尔纳的研究坚持做下去。

新京报:当时有发现古尔纳是相对“冷门”的作家吗?

姜雪珊:发现了,在2016年我关注到古尔纳的时候,他有8部长篇小说、一本专著,若干短篇小说及评论性文章,但是仅有两篇短篇小说译成中文。当时,国内尚未出现专门研究古尔纳其人其作的专著, 也没有研究古尔纳的硕士和博士论文。直到现在,国内仅有的关于古尔纳的期刊文章,是201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张峰在《外国文学动态》上发表的《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流散写作概观》。

整体来看,国内研究后殖民文学的人数相对较少,民众对于非洲文化和文学还是知之甚少的。加上古尔纳自身作为移民作家,光芒被“移民三雄”遮盖了。所以我认为,孙妮老师、张峰老师介绍和研究古尔纳,确实是独具慧眼的。

新京报:研究期间有遇到什么阻碍吗?

姜雪珊:古尔纳的作品涵盖面比较广,国内仅有张峰老师在2012年做过作品介绍。其次,其作品中有很多斯瓦希里语(kiswahili)比较难理解,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去猜测其含义,或者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特别的“讲故事的小说家”

新京报:你所了解到的古尔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姜雪珊:在我眼中,古尔纳是一位比较特别的“讲故事的小说家”,其作品故事叙述性较强。他聚焦于身份认同、社会破碎、种族冲突、性别压迫及历史书写等主题,其作品展现的是后殖民时代的“夹心人”(从非洲来到英国具有双重身份的人),他关注“夹心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欧洲殖民对于桑给巴尔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新京报:古尔纳的个人经历,对他的作品有什么影响?

姜雪珊:古尔纳本人长期处于两种文化和两个地域不断的碰撞中,对后殖民时期不同地区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作品空间上跨越三大洲,时间上跨越殖民前后,他的作品既描述了非洲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也讲述了非洲移民到宗主国英国寻找归属感的历程。

新京报:对古尔纳作品中的人物和他自己,你是怎样理解的?

姜雪珊:古尔纳对人物刻画非常深刻,在他的作品中涉及的人物,大多都会创造一种新身份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但到头来却还是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其中,他们仍旧沉迷在现实生活和过去经历的纠葛之中,力求从中寻找一种平衡感。

我个人认为古尔纳把移民的复杂心理和他们的痛苦挣扎描述得丝丝入扣。另外,在古尔纳的作品和一些访谈录,也可以看出古尔纳也是一个谦虚耿直之人,会开自己作品的玩笑,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值一提。他是个很有趣的作家。

新京报:你的论文中提到,“国外对于古尔纳其人其作的研究形式和角度多样但对于其作品研究广度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对《羡慕的宁静》、《离别的记忆》和《多蒂》三部作品的研究。”为什么这么说?

姜雪珊:由于语言上的优势,国外学者对古尔纳的研究领先了国内学界,取得了不少成果。国外对古尔纳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开始关注他时, 根据Ebsco和Jstor外文数据库、国家图书馆、知网及互联网等, 检索出相关著作共有5部、期刊文章50多篇、书评6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及访谈多篇。

但我观察到,这些研究绝大多数以古尔纳的某几部比较知名的小说为中心,而我提到的这三部小说,因为是古尔纳的早期作品,相对乏人问津。由此可见,国外学界目前也尚未形成对古尔纳作品系谱相对完整的研究,或许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填补研究空白。

“试图尝试重新定义非洲黑人女性”

新京报:你比较喜欢他的哪部作品?

姜雪珊:《遗弃》(Desertion)这部作品。写硕士毕业论文期间,我身患肾病,病情恶化,最后做了肾移植手术。在我受病痛折磨的那段时间,这部作品给过我很多力量,尤其独立女性Farida在书中的献词,让我潸然泪下。

“To my father and my mother who taught me to care. To Amin,who is good and to Rashid who never left us. To Abbas with all my love.”(献给一直教我在乎他人的父亲母亲,献给好人阿敏和从未离开的拉什德。献给最爱的阿巴斯)这一段献词所包含的浓浓情意,恰好是我在病痛期间的内心写照。

新京报:哪部小说最能代表他的风格?

姜雪珊:我认为是《遗弃》,这部作品曾获2006年英联邦作家奖。

《遗弃》是古尔纳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在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东非发生的两段禁忌爱情故事。其一是一位英国白人与一位肯尼亚妇女不可思议的爱情故事,另一段讲述的是肯尼亚妇女的外孙女与桑给巴尔岛年轻小伙被强烈反对的爱情故事。这两对人的爱情以宏大的殖民历史为背景,以黑人女性的智慧为线索,对帝国主义历史进行肃清,展示黑人女性对其身份主体性的建构。

通过对《遗弃》的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古尔纳在试图尝试重新定义非洲黑人女性。他努力将非洲黑人女性的刻板印象剥离,尤其是作为殖民统治的受害者这一形象。他的作品以挖掘出殖民统治下非洲黑人女性的智慧为目的,意在提高女性自我意识,明确自我价值。

新京报:古尔纳和他的作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如何?

姜雪珊:古尔纳是比较罕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坦桑尼亚作家,他的作品真实地书写了移民和双重种族人们的生活经历,以及这种生活现状同殖民地复杂的过去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说,他的作品向世界展现和推介了非洲及其文化,对于文学世界中非洲大陆的印象勾勒,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京报:研究古尔纳及其作品,有着怎样的意义?

姜雪珊:关于非洲殖民历史,已经有许多有才华的作家从多个视角探讨过,现在更亟须新颖的、更加与众不同的观点来激励非洲文学世界。古尔纳给了我们看待非洲的全新视角,并且能让我们更加关注后殖民问题,看到当今社会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各种“差异”滋生的社会语境。在我看来,这次诺奖,也可以说标志着非洲文学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非洲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巨大可能。

我最初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查明建老师主译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里收录了古尔纳的《囚笼》和《博西》两篇短篇。近年,我在社科项目里,也有看到这方面的课题,应该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论文暂时没有发出来。可以说,国内学界今年对非洲文学的关注呈上升趋势。我想,随着古尔纳更多作品的问世和译介,今后国内会有更多的学者对此展开多角度研究。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消费商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3-2019. 中国消费商网 www.xiaofeish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xiaofeishang.org 执行主编:刘可

陕ICP备20005761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