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日益密切的今天,海派文化如何推陈出新,在保留基因和原动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作为新海派的传承者与践行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以教育为基点,为新海派找寻面向世界的独特艺术坐标。正于中华艺术宫举办的“2021无问西东邀请展”,即为一次令人欣喜的尝试。此次展览集结来自世界各地70位艺术家的200余组(件)作品,呈现艺术家对东西方艺术交流的思考。
在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看来,今天“新海派”所要解决的不仅是传统和现代的问题,也不仅是单一的中西文化问题,而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如何吸纳外部的各种资源,构建新型的中国艺术体系的问题。他认为新海派的发展动力来自社会发展与文化复兴,这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自发性驱动。在这一过程中,“无问西东,大道其行”作为新海派对外交流的重要方法论,对于如何创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国际艺术话语体系意义深远。
“无问西东”是上海美术学院继“风自海上”展览之后着力打造的又一重要学术品牌,冀望通过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艺术作品,在上海这个城市中交流互鉴,来书写文化身份,彰显文化姿态,共同建构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国际艺术新图景。此次展览不仅展现海内外艺术家们对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艺术交流的思考,也展现上海美术学院最新的教学与创作成果和国际艺术院校的交流成果,成为新海派在国际舞台之上新的重磅亮相。展出的作品题材类别丰富多样,包括水墨、油画、雕塑、版画、影像、装置、书法、漆艺、岩彩等多种艺术形式。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艺术家们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出发,通过不同的媒介发声。
徜徉在展厅里,能够邂逅闪耀的艺术群星。这之中,既有冯远、曾成钢、罗中立、许江、庞茂琨、苏新平、邱志杰等国内各大美院的院长,也有来自东京艺术大学的保科丰巳、旧金山艺术学院的任敏和杰米·摩根、罗德岛美术学院的大卫·弗雷泽、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英格丽德·勒登特,南澳大学的蒂姆·格鲁斯和罗马艺术大学的宋钢等。此次上海的参展艺术家占到一半左右,既包括陈家泠、韩天衡、王劼音、张培礎、邱瑞敏、卢辅圣、施大畏、周长江、俞晓夫、尹呈忠、章德明、姜建忠、王建国、郑辛遥等出生于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的艺术家,也有徐庆华、翁纪军、杨剑平、刘建华、李磊、蒋铁骊、金江波、夏阳、毛冬华、白璎、唐楷之、金晖、苗彤、桑茂林、丁设等中青年艺术家。
很多名家此次都带来了近年来甚至是今年的新作,亮出代表当今艺术最高水准的风向标。例如,冯远《中华人文图(二)》将古往今来为中华文明作出贡献的众多重要人物集纳在同一张画面,颇有气势;陈家泠彩墨巨制《赤水河畔丙安镇》呈现出特立的美学视野和壮阔的史诗境界,为圣地山水创作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美学坐标;罗中立“让道系列”,以交织线作为造型方法,融入中国传统木雕、泥塑、石刻、剪纸等元素;施大畏《古老的传说》系列顶天立地,大气磅礴,画面似凝结着中华文明之魂。
如今强调的新文科,讲究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创意型学生人才。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告诉记者,展览筹备过程中,上海美术学院各专业相关硕士生、博士生全程参与了策划,这对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一方面展示学院老师的创作成果和取得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把科研、教学包括学生的培养都联动起来,通过展览推出未来的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消费商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3-2019. 中国消费商网 www.xiaofeish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xiaofeishang.org 执行主编: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