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4日消息(记者黄玉玲)4日,北京市新闻办举行2021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会上提到,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控制,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2021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为全球提供“北京经验”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建华在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北京市优良天数达到288天,占比78.9%,接近八成;较2013年增加了112天。在蓝天显著增加的同时,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发生频率、峰值浓度、持续时间均明显下降。2021年出现重污染日8天,较2013年减少50天,降幅高达86.2%。夏季秋季PM2.5重污染基本消除。
2013-2021年PM2.5级别日历图(主办方供图)
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为全球治理大气污染贡献了“北京经验”。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二十多年来,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机动车保有量、能源消耗都明显增加,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大气环境中各项污染物浓度的持续下降。于建华提到,比如PM2.5在2013年至2021年期间下降了63.1%,相当于平均每年下降约7微克每立方米,改善速度之快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联合国环境署表示,在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情景下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堪称城市典范。
能源结构调整对空气质量发挥关键作用
能源结构调整,是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一大原因。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来现余介绍,自出台《北京市2013-2017年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后,北京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煤改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运行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给予补贴。近十年来,北京市煤炭消费量由2012年的2179.6万吨下降到2021年的不足150万吨,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25.2%下降到不足1.5%。压煤措施对PM2.5直接减排量贡献占五成以上、对SO2减排量贡献占八成以上。能源结构加速优化有力支撑了北京市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显著改善。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先后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形成以四大燃气热电中心为主力热源、7座燃气尖峰锅炉作为辅助热源的1个中心大网以及若干个区域独立供热系统组成的供热格局,构成了以热电联产、燃气供热为主导,多种能源、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清洁供热体系。淘汰燃煤机组272.5万千瓦,新增燃气机组724.2万千瓦,实现本地电力生产清洁化。
来现余提到,北京持续推进采暖、工业锅炉用煤清洁替代,实现31座新城集中供热中心、中心城区63座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累计完成3万多蒸吨燃煤锅炉清洁替代,基本实现城镇供暖和工业用煤清洁替代。同时,大力推动化解煤炭产能,600万吨煤炭产能全部退出,随着2019年大台煤矿关停,结束北京千年采煤史。
同时结合北京本地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先后出台鼓励热泵、太阳能利用等绿色能源支持政策,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与城市重点区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园区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来现余介绍,北京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持续扩大,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由2012年的5万千瓦增长到2021年的75万千瓦左右,热泵供热总面积由2012年的0.4亿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1.01亿平方米。冬奥场馆实现100%绿色电力覆盖,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可再生能源占比达40%。
科学技术助力污染防治
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还得益于攻坚克难、科学施治的创新精神。于建华强调,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建立城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先后三次开展PM2.5来源解析,量化分析北京市PM2.5来源组成和区域传输影响,精准识别污染来源,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五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三年蓝天保卫战措施评估,不断提升措施的精准性、有效性;详细编制并动态更新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为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成覆盖街道(乡镇)的高密度监测体系,搭建首个重型柴油车在线监控平台。利用卫星遥感、走航、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精准快速识别扬尘、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构建“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
与此同时,科技赋能有力支撑交通行业精准治污,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吴世江表示,目前交通行业规模以上的施工工地全部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接入北京市监管平台,全天候监管扬尘治理;维修行业开展喷烤漆房技术改造、完成集中化钣喷中心建设试点,实现维修企业与机动车检测检验机构数据共享和定期会商,部门联动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构建交通运行监测数据、能耗碳排放数据、环境数据等多源大数据体系,支撑生态环境、公安交管和交通部门协同推进老旧车辆淘汰更新。
下一步北京如何持续优化交通结构,绿色出行?吴世江提到,北京将以绿色发展为方向,构建便利互通的公共交通体系,培育绿色出行文化,更大力度推进机动车“油换电”和货物运输“公转铁”,有效控制交通领域污染物排放,努力构建更加绿色、清洁的城市交通体系,守卫首都蓝天。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消费商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3-2019. 中国消费商网 www.xiaofeish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xiaofeishang.org 执行主编: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