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推荐  
物候历:流传千年的智慧之“雨水三候”
2022-02-21 09:15:12  来源:中国消费商网  作者:  分享:

编者按:竺可桢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一文中说:“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古人将这些变迁放进一年的时间线中,化成了七十二物候,为中国人感时以抒怀的浪漫时空观奠定了基调。

我国古代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一季,四季一年;故一年分二十四气,每季十八候,共七十二候。每候对应一个物候现象,叫“候应”,是指生物的周期性现象随着季节气候变化而更迭的情况。

一个节气内的三候包括动物候、植物候、自然现象各一。

央广网北京2月19日消息(实习记者 赵艺文) 到了每年公历的2月19日前后,天地交泰,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故名雨水。雨水节气内的“候应”现象为“初候,獭祭鱼;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动。”

这时候,我们该如何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呢?

獭祭鱼

雨水时节,水中鱼儿多了起来,水獭为了能够多吃一些鱼,捕到鱼以后会先摆放于岸上,如同先祭后食一样,且水獭吃鱼时双手抱鱼的姿势似人祭拜时双手合十,故得名“獭祭鱼”。

水獭入春忙着吃鱼,人类也要随着季节变化调整自己的饮食。

《黄帝内经》说:“湿气通于脾。”

初春时节,雨水增多,湿气增加,一些人可能因此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尤其要注意借助饮食调和脾胃。汤粥算是此时饮食的上佳之选。

清淡的口味和食材,不仅能够减轻脾胃的负担,在制作时,如果加入一些红豆薏米等祛湿气的食材,更能起到调和祛湿的作用。

候雁北

雨水时节,北方的气温逐步回升到适宜大雁生存的温度,大雁遂始北迁。

动物感时而动,人也一样。

假期结束,无数游子踏上外出的旅程,各自奔向不同的目的地。驻地会变,不变的是故乡的期盼与等待。

草木萌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候,草木萌动。天地之气交而为泰,故草木萌生发动矣。是为可耕之候。”

在气温较高的黄河以南地区,一些植物随着地温的上升开始发出嫩芽。草木萌动预示着春耕的开始,农民结束了一冬的休整,开始准备投入新一年的耕种劳作。

参考资料:

《月令七十二物候集解》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作者:李学峰)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消费商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3-2019. 中国消费商网 www.xiaofeish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xiaofeishang.org 执行主编:刘可

陕ICP备20005761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