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志雄 许潇菲
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走过近三十年的历程。放在浩瀚文学史中,三十年仅是沧海一粟,然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却让网络文学搭上媒介的快车,在极短的时间内初步成型并飞速传播。在萌芽、成型、流行的漫长路途中,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对中国的文学发展进行了重要指引。
网络文学发端于人民、发展于人民,在网络媒介的作用下,是草根气质最为浓厚的文学体裁之一。纵观网络文学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个人创作转向大众文学写作的趋势,创作目的也从偏重个体情感抒发、情绪宣泄转向对审美共识、情感共鸣的找寻。作品题材分类日益细化,题材类型也从关联走向融合,出现了“都市悬疑”“古代言情”等综合性题材。与此同时,读者与作者的交互性也日益增强,读者在创作、运营、改编等生产链中的参与度与日俱增,并积极推动文学作品在不同平台、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传播。可以说,打造属于人民群众的网络文学,是每个网络文学从业者需要面对的挑战。
人民的网络文学是民族的文学。这要求网络文学作品自觉承担传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本民族特色的重要历史使命。将文学之根深深扎在文化土壤中,做到在继承中创新,有所扬弃地创造性结合。网络文学的网生气质与传统精神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两端,仍有诸多写手能够做到在保持艺术高度的同时,将二者充分结合。阿菩的《十三行》处处展示粤广地区风情民俗,对广州十三行历史进行创造性的演绎;宅猪的《牧神记》充分化用金庸小说的武侠气质,在文本环境中对儒道思想进行辩证剖析;猫腻的《庆余年》用大段情节笔墨致敬古典诗词,在错位时空中追寻文武两全的传统人格理想。这些兼具可读性与文化性的网络小说证明了,中华传统文脉不仅能够牢牢扎根网路,还可以开辟一片新的文学风景。
人民的网络文学是时代的文学。网络文学要在文本中凸显社会主流精神,关注现实,把握时代动态。有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锐气,在作品中展现真善美的文学内核。近年来,网络文学对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高度重视只增不减。这其中有以国企复兴为主题,荣获网络文学原创现实主义征文大赛特等奖的《复兴之路》;有小中见大,以个人命运反映我国四十年来重工业发展宏图的《大国重工》;有以爱情为主线连接山区支教与军旅题材的《明月度关山》。除此之外,还诞生了《繁花》《长夜难明》《网络英雄传》等系列作品。网络文学作品向现实主义题材发起正面强攻,充分彰显出其贴近现实、反映现实的张力和活力。
人民的网络文学也是智性的文学。正如欧阳友权教授所说,网络文学作者要做到“胸中有文化,笔下有乾坤”,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养成高雅的文学品味和审美能力,形成主动、正向的带动作用。确保有质量、不幼稚的网络作品有受众、有市场,是对读者的基本尊重,也是对宏观视野中文学生命力的延续和继承。近些年来,网络平台、作家协会,乃至网络作家自身呼吁号召的研修活动从未停止脚步,这一举动从创作主体的层面促进写作活动的专业化进程,让网络文学的智性写作成为一种可能。
网络文学要有纵深的内涵和宽广的视野,这也对文学批评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培养多维度的观察角度,在与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进行横向比对的同时廓清标准、厘清尺度,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需要着重注意的是,人民的网络文学,一定是广受大众好评、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但单纯拥有高人气的作品,却未必是人民的网络文学。这意味着网络文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人民喜欢看的层面,评论家更要综合审视文学性、审美性、读者评价、IP潜力、市场价值等多重因素,客观理性地对待各平台的造势宣传、“周更榜”“月票榜”等热门现象,警惕“凑热闹”“一过式”的浅层阅读在网络文学及其批评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如何打造人民的网络文学,这个问题最终还要被放到具体的创作环境、深入到实际的创作实践中去,否则再精巧的设想也只是空中楼阁、一纸空谈。可喜的是,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整体质量不断提高,众多现实主义题材佳作层出不穷,评论界的视野也愈加开放。在文学批评的基础上,与媒介学、符号学、大众心理学等学科领域联动,紧跟人工智能、AI技术等“元宇宙”概念。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角度,从网络文学构建的精神家园中发现当代人民群众的生存境遇,引导网络文学的创作、改编、批评等活动持续进阶,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作者周志雄系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许潇菲系安徽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消费商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3-2019. 中国消费商网 www.xiaofeish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xiaofeishang.org 执行主编: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