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华一绝”福建建瓯挑幡】
眼前,表演者手持十余米长的竹竿,时而静止时而旋转,时而将竹竿紧咬嘴中,时而玩转手间。精彩刺激的表演让看客大呼过瘾。这便是被誉为“中华一绝”的国家级非遗建瓯挑幡。8月2日,记者来到福建省建瓯市实地走访。
建瓯拥有1800多年的建县史,至今保留“四横三纵”的历史街巷格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经过精心修缮和改造提升,不同年代的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风貌建筑错落有致,共同守好“千年建州”历史文脉。
在街区的一处小广场上,精彩绝仑的挑幡表演吸引众人眼球,高达十余米、重约二十公斤的长幡在表演者的手中游刃有余、虎虎生风。建瓯挑幡技艺传承人祝石梁告诉记者,建瓯挑幡表演既要力量又需技巧,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平衡,队员们大多都是从年轻的时候开始练起,技巧和动作自然娴熟。高超的技艺、热烈浓郁的乡土风韵,让建瓯挑幡名扬海内外。作为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技艺,建瓯挑幡历经风雨,在一代代挑幡艺人的传承和坚守下,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挑幡是什么意思】
“挑幡”是特定名词,不可替换。
挑幡,如同空中走钢丝一样,属于一种杂技艺术,耍的物体是重达40多斤的旗杆,旗杆上有旗幡,挑幡的人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变换着顶旗杆,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挑幡来源于什么时期】
挑幡艺术是古老的地方传统民俗。几百年前就开始在建瓯地区民间流传。相传在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收复台湾。当时建瓯城郊大洲村的青壮年,大都纷纷应征入伍。在收复台湾之后,部分将士于农历正月二十四凯旋,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家家户户设酒宴,村里还搭台唱戏庆贺。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聪明与才智,在传统艺术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起着重要作用。